“高分子物理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
《高分子物理》课程是关于高聚物的结构、分子运动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。通过学习本课程,学生将掌握高聚物在分子链结构、聚集态结构、分子运动以及力、热、电、光学等宏观性能上区别于金属与陶瓷材料的特点;高聚物区别于低聚物的特点;结构本质;以及结构与性能的表征、研究手段。为学生主动选择专业或后续课程,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高分子材料(含复合材料)的设计、加工与应用,为举一反三地并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创造材料新概念、研制新材料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。本课程是材料学一级学科(包括金属、陶瓷、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等专业)平台专业基础课。
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前身为本校的材料工程系,始建于1979年,是当时机械系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铸造专业组建而成。经过三十年的发展,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已经形成以金属材料方向为核心,高分子材料方向为重点的特色教学、科研平台,在学院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。
自1993年,《高分子物理》顺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开设,在陈卫星教授的带领下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,课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:团队教师罗春燕在连续三年三次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校级讲稿比赛中获奖;研究生入学考试中,考入西工大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本课程最高成绩为141分(满分150分),报考其他院校的学生本课程成绩也相对较高。(课程网站:http://jpk.xatu.cn/2015gaofenzi/)
“冶金传输原理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
《冶金传输原理》教学团队是省二级教授李建平负责,由5名教师组成的年轻教学队伍。李建平教授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全国优秀教师,主讲《冶金传输原理》课近20年,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。
在知识结构方面有博导/教授1人,副教授2人,讲师2人;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名,博士在读1名。在年龄结构方面:教学梯队为老、中、青结合,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,在学源结构方面:团队成员分别来自西北工大、南京大学、西安交大等著名院校和中科院。在教学工作中,由理学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负责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,由工程经验丰富的“卓越工程师”班专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,依托于“材料加工工程”陕西省重点学科和“材料工程实验中心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平台,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在《冶金传输原理》课程学习中,不仅强化了数学、物理基本原理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,而且大大提高了液态金属成型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。2015年,《冶金传输原理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。(课程网站:http://jpk.xatu.cn/2015yjcs/)
“工程化学基础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
《工程化学基础》这门课,是针对非化学、化工类的大学本科生开设的。该课程从2000年开设至今,实现了建立与完善一套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、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的“工程化学基础”课程新体系、新内容和新方法。教学团队所承担的《工程化学基础》的教学工作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2000年-2010年,《工程化学基础》作为全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,教学工作由刘志斌副教授率领,陈卫星和李高宏等青年教师起骨干作用。授课教材采用浙江大学陈林根教授编写的“工程化学基础”(第一版);
第二阶段:2011年-2012年,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“工科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”和“面向21世纪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”的精神,并结合教学对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,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。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,于灵敏老师、王萍老师等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主要力量。主要采用的教材是由西安理工大学姚秉华教授编写的“新编工科化学”。此外,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和先进的仪器设备,制做了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部课件,开展了“板书+多媒体”的教学模式。
第三阶段:2013年至今,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性人才,满足“综合素质高、业务能力(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)强”的人才培养目标。教学对象从面向全校的工科院系转变为机电工程学院的本科生。“工程化学基础”成为他们的主修课之一。另外,《工程化学基础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,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教学改革。根据课程和学科专业特点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,工程化学实验的部分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分立出来,单独设课。同时,为了适应教学发展,建设网站,全面开展了新的“板书+多媒体+实践+网络”的立体教学模式。此阶段,授课教材采用浙江大学陈林根教授编写的“工程化学基础”(第二版),目前课程组教师也正在积极构想参加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。(课程网站:http://jpk.xatu.cn/2015huaxue/)